她们一个写《典型的美国佬》,一个写《一✅个老外在中国》;一个讲述中国人在美国的故事,一个描写外国人在中国的故事;一个从外国人的角度看中国,一个从中国人的角度看外国。
7月14日,正参加第十四届世界英语短篇小说大会的第二代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Gish Jen)与中国作家、《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徐坤作客上海图书馆,以“相遇在地球村”为题展开探讨。
任璧莲一开场就为自己不能说中文而表示“不好意思”。她是两个中国移民的女儿。母亲来㊣自上海,父亲来自宜㊣兴,两人最初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奔赴美国。“他们其实都不想在美国生活。但当㊣时美国政府和有个协议,不允许在美留学生回到中国。这就是他们为什么生出了一个不会说汉语的孩子。”
不过任璧莲对中国并不陌生。1980年,她在山东的一所采矿学校教英语。她因这一次经历学到了零星中文词汇,也开始对自我身份有了明确的意识和更多的思考。她不止一次提及这段经历对她的第一部长篇《典型的美国佬》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一个外国人给中国人教英语”,也是她另一部作品《邓肯在中✅国教英语》的由来。
《邓肯在中国教英语》讲述了美籍华裔邓肯的故事。他因在博物馆中看到宋代瓷器来到中国,却发现八十年代初的中国是一个贫穷的地方,一群人能围着烧炭取暖就很不错了。而邓肯作㊣为“外国专家”拥有㊣学院里第一个浴缸和坐便器,以至于常有人来他的宿舍参观。
这个故事其实与任璧莲的亲身经历非常相似。她回忆起自己在1981年时在住处买了台冰箱。“那时全中国都没有多少台冰箱,我那台冰箱是那片地方唯一的一台。冰箱来了以后,所有学生都来我家里看冰箱。当时有个孩子打开冰箱,取出一个塑料盒子问这是做什么的。我说这是用来放鸡蛋的。”
“但是中国人㊣叫我‘外国专家’,会让我特别✅✅尴㊣尬。”任璧莲说,“就我个人而言,中国人之所以叫我们专家,是因为我们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了英语这种语言。”
《一个老外在中国》的主人公是加拿㊣大籍外教尼尔斯。在八十年代,尼尔斯在中国拿着月入三千(高于当时普通教师的好几倍)的工资,备受学生推崇。有个女学生甚至不顾“小三”的身份疯狂追求他,只是在拿㊣到美国绿卡后又抛弃了他。尼尔斯曾离开中国,但辗转几个国家后认为还是“中国好赚钱”,又回到㊣中国,想要重拾二十年前的“众星捧月”。
但㊣这一次回来却是时过境迁了。尼尔斯一如既往的月入三千只能到中国社会普通水平,学生们也✅㊣不再像八十年代时那样对他充满崇拜。“到了2000年,中国变化了——中国的经济、中国的新人,中国对美国梦没有那么仰视了。”徐坤如✅是说。
她在学生生涯真的遇到过一个“尼尔斯”,也亲历了人们对外教、外国人的态度转变。“我上大学时八人一间宿舍,可外国留学✅生两人一间还带厨房,还有中国学生陪读。而且陪读生还得是政治过关、成绩好的那种。”
“八十年代那会,我们都特别想去美国学习、工作,很多人会把去美国看成‘美国梦’。我们现在也会把我们✅的孩子送出国外,但是出国已经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我们不期待孩子出国买个冰箱回来,孩子就是出去㊣见见世面,还是回来工作。”
“现在这群新崛起的80、90后作家里,也少有人描写出㊣国梦了,包括现在的电视剧也没有这些了。社会发展了,每代人的梦想都不一样。”徐坤感慨,从《邓肯在✅中国教英语》到《一个老外在中国》再到今天,“我希望有人把当下社会这一段续上。如果这三段凑齐的话,就是新中国的移民潮,是从美国梦到✅中㊣国梦建立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理解地球村就㊣非常有意义了免费在线录音机。”
任璧莲对徐坤的说法表示“很有意思”。她举例《㊣典型的美国佬》,讲述了三个中国人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去美国追寻“美国梦”的故事。“他们分别有不✅同的美国梦,有的找机✅会,有的找爱情。在每个美国移民的心目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国梦。”
“美国梦似乎不是那么现实的东西。一个人如果是为了寻求自我表达,比如想成为作家、艺术家,那美国还是一个很好的地方。”
任璧莲还提及美国有倾听不同思想、不同声音的强烈✅愿望,这是美国社会非常独特的地方。“有些移民担心自己的英语不好,但美国人觉得这不重要。只要你的观点好,是别人没有说过的,那就可以。”